更新时间:2025-10-28 10:37:39 来源:欧宝体育官方入口
从西鞍山铁矿项目创下“审批时间缩短29个月”的行业纪录,到航天科工AI智能经济孵化基地落地生根;从鞍钢供应链66家域外供应商扎堆落户,到鞍山燃气与华润集团重组首年扭亏为盈……20日,记者从市国资委获悉,近年来,我市将央地合作作为振兴发展的战略支点,经过深耕细作,在产业升级、机制创新、新质生产力培育等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,为振兴发展筑牢根基,也为东北资源型城市振兴探索出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鞍山路径”。
“央地合作不是简单的‘拉郎配’,必须靠制度打底、靠体系支撑。” 市国资委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。三年来,我市始终将顶层设计作为央地合作的“第一粒扣子”,以系统化思维搭建合作框架,破解对接难、落地慢、协同弱等痛点。
我市成立由市级主要领导挂帅的实体化央地合作专班,打破部门壁垒,建立“高位推动、问题解决、长效沟通、跟踪督办、信息报送”五大机制,形成“全市一盘棋”的推进格局。专班统筹28个市直部门、10个县区联动发力,聚焦项目审批、要素保障等关键环节各司其职。同时,先后出台《鞍山市央地合作项目谋划和落地协调保障机制》等一系列制度文件,形成全流程闭环管理,为央地合作提供坚实制度支撑。
我市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敲门。组建“敲门”招商领导小组,针对钢铁、菱镁、新能源等重点领域,逐一梳理100家央企主营业务与我市“8+1+4”产业布局的契合点,建立起涵盖256个合作机会的《央地合作信息库》和《谋划项目清单》,精准锁定合作方向。仅今年,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累计带队拜访82家重点央企,开展洽谈226次,推动一批含金量高、带动性强的项目落地生根。
“项目是央地合作的‘生命线’,只有让项目快落地、早投产,才能真正把合作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。” 央地合作专班工作人员介绍。近三年,我市围绕全链条建立项目推进体系,累计滚动储备央地合作项目147个,总投资达2462.18亿元;成功签约项目73个,总投资1436.46亿元,其中31个项目入选省重点项目清单,总投资606.44亿元。这些项目中,既有支撑传统产业升级的“压舱石”,也有培育新质生产力的“新引擎”,为我市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我市联合央企推动“老树发新枝”。西鞍山铁矿、五矿陈台沟铁矿两大百亿级项目协同推进,全部采用国际先进的智能化开采、绿色选矿技术,预计投产后每年新增铁矿石产能超2000万吨,不仅能夯实国家铁矿资源安全基础,更能通过全流程碳效评估,打造全国绿色矿山示范标杆。在菱镁产业领域,我市深化与中核集团、中国建材等央企合作,推动菱镁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至25%,鞍钢尾矿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入选国家绿色低碳示范清单,带动全市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.7%,让鞍山菱镁从低端原料向高端材料转型。
我市与央企携手布局 “新赛道”。能源结构转型上,三峡新能源岫岩350MW风电项目3台风机已实现并网发电;与葛洲坝集团合作的岫岩龙潭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成功签约,投产后将与“绿电点亮鞍山”工程联动,大幅度的提高区域绿电消纳能力。未来产业布局上,与航天科工合作落地AI智能经济孵化基地、数字石材绿色产业园,推动宠物经济数字化转型;与国药集团共建SPD医疗供应链项目、专科医疗中心及实训基地,完善大健康产业生态;与中国中车、中国能建谋划电动鞍山、城市更新项目,联合研究氢动力车辆、氢能基站在“辽宁氢走廊”的应用,让人工智能、新能源、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在鞍山聚链成群。
央地融合最核心的突破,是从单个项目合作转向全生态协同,让央地双方从各干各的变成一起干。在央地合作推进中,我市不停地改进革新机制,破解合作壁垒,推动央地融合从“物理相加”迈向“化学相融”,相关经验被列为全国央地合作典型案例。
我市将“双鞍融合”作为央地合作的核心抓手,建立“双鞍”融合领导小组定期会商机制,市委、市政府与鞍钢集团每月召开专题会议,共同破解企业未来的发展中的征地、环保、供应链等难题。三年来,累计吸引66家鞍钢域外供应商在鞍注册,鞍钢产品本地加工率、供应链配套率分别提升3.5和3个百分点,实现企地共生、互利共赢。
针对重点项目审批流程长、环节多的问题,我市创新推出“串并联审批”“容缺办理”机制,西鞍山铁矿、陈台沟铁矿项目审批时间分别缩短29个月和18个月,创造了行业纪录,实现“当年签约、当年开工”,相关做法获《人民日报》头版点赞。
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“亮灯统计+分布图谱”动态监测机制,对项目进度进行可视化、精细化跟踪。配套“周调度、月通报、季考核”制度,2025年召开专项协调会议18次,协调解决各类堵点难点问题26项,确保项目推进不跑偏、不减速。
在资本合作上,我市推动鞍山燃气与华润集团重组,重组后企业供销差率从11% 降至3.81%,首年即实现扭亏为盈,成为央地国企重组的典范;引入中国石化、中国中化两大央企资本平台,联合领投本地高科技企业辽宁奥亿达新材料,助力其建成石油沥青全产业链生产基地。在人才保障上,落实“钢都英才计划”,为央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补贴、子女入学等“一站式”服务,以“鞍山温度”留住人才。
如今,鞍山的央地合作已从打基础、筑框架进入聚势能、促升级的新阶段。我市将持续深化“战略共谋、需求匹配、全周期保障”的央地合作模式,推动央地融合向更深层次、更广领域迈进,为谱写辽宁振兴发展新篇章贡献更大的鞍山力量。
从西鞍山铁矿项目创下“审批时间缩短29个月”的行业纪录,到航天科工AI智能经济孵化基地落地生根;从鞍钢供应链66家域外供应商扎堆落户,到鞍山燃气与华润集团重组首年扭亏为盈……20日,记者从市国资委获悉,近年来,我市将央地合作作为振兴发展的战略支点,经过深耕细作,在产业升级、机制创新、新质生产力培育等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,为振兴发展筑牢根基,也为东北资源型城市振兴探索出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鞍山路径”。
“央地合作不是简单的‘拉郎配’,必须靠制度打底、靠体系支撑。” 市国资委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。三年来,我市始终将顶层设计作为央地合作的“第一粒扣子”,以系统化思维搭建合作框架,破解对接难、落地慢、协同弱等痛点。
我市成立由市级主要领导挂帅的实体化央地合作专班,打破部门壁垒,建立“高位推动、问题解决、长效沟通、跟踪督办、信息报送”五大机制,形成“全市一盘棋”的推进格局。专班统筹28个市直部门、10个县区联动发力,聚焦项目审批、要素保障等关键环节各司其职。同时,先后出台《鞍山市央地合作项目谋划和落地协调保障机制》等一系列制度文件,形成全流程闭环管理,为央地合作提供坚实制度支撑。
我市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敲门。组建“敲门”招商领导小组,针对钢铁、菱镁、新能源等重点领域,逐一梳理100家央企主营业务与我市“8+1+4”产业布局的契合点,建立起涵盖256个合作机会的《央地合作信息库》和《谋划项目清单》,精准锁定合作方向。仅今年,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累计带队拜访82家重点央企,开展洽谈226次,推动一批含金量高、带动性强的项目落地生根。
“项目是央地合作的‘生命线’,只有让项目快落地、早投产,才能真正把合作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。” 央地合作专班工作人员介绍。近三年,我市围绕全链条建立项目推进体系,累计滚动储备央地合作项目147个,总投资达2462.18亿元;成功签约项目73个,总投资1436.46亿元,其中31个项目入选省重点项目清单,总投资606.44亿元。这些项目中,既有支撑传统产业升级的“压舱石”,也有培育新质生产力的“新引擎”,为我市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我市联合央企推动“老树发新枝”。西鞍山铁矿、五矿陈台沟铁矿两大百亿级项目协同推进,全部采用国际先进的智能化开采、绿色选矿技术,预计投产后每年新增铁矿石产能超2000万吨,不仅能夯实国家铁矿资源安全基础,更能通过全流程碳效评估,打造全国绿色矿山示范标杆。在菱镁产业领域,我市深化与中核集团、中国建材等央企合作,推动菱镁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至25%,鞍钢尾矿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入选国家绿色低碳示范清单,带动全市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.7%,让鞍山菱镁从低端原料向高端材料转型。
我市与央企携手布局 “新赛道”。能源结构转型上,三峡新能源岫岩350MW风电项目3台风机已实现并网发电;与葛洲坝集团合作的岫岩龙潭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成功签约,投产后将与“绿电点亮鞍山”工程联动,大幅度的提高区域绿电消纳能力。未来产业布局上,与航天科工合作落地AI智能经济孵化基地、数字石材绿色产业园,推动宠物经济数字化转型;与国药集团共建SPD医疗供应链项目、专科医疗中心及实训基地,完善大健康产业生态;与中国中车、中国能建谋划电动鞍山、城市更新项目,联合研究氢动力车辆、氢能基站在“辽宁氢走廊”的应用,让人工智能、新能源、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在鞍山聚链成群。
央地融合最核心的突破,是从单个项目合作转向全生态协同,让央地双方从各干各的变成一起干。在央地合作推进中,我市不停地改进革新机制,破解合作壁垒,推动央地融合从“物理相加”迈向“化学相融”,相关经验被列为全国央地合作典型案例。
我市将“双鞍融合”作为央地合作的核心抓手,建立“双鞍”融合领导小组定期会商机制,市委、市政府与鞍钢集团每月召开专题会议,共同破解企业未来的发展中的征地、环保、供应链等难题。三年来,累计吸引66家鞍钢域外供应商在鞍注册,鞍钢产品本地加工率、供应链配套率分别提升3.5和3个百分点,实现企地共生、互利共赢。
针对重点项目审批流程长、环节多的问题,我市创新推出“串并联审批”“容缺办理”机制,西鞍山铁矿、陈台沟铁矿项目审批时间分别缩短29个月和18个月,创造了行业纪录,实现“当年签约、当年开工”,相关做法获《人民日报》头版点赞。
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“亮灯统计+分布图谱”动态监测机制,对项目进度进行可视化、精细化跟踪。配套“周调度、月通报、季考核”制度,2025年召开专项协调会议18次,协调解决各类堵点难点问题26项,确保项目推进不跑偏、不减速。
在资本合作上,我市推动鞍山燃气与华润集团重组,重组后企业供销差率从11% 降至3.81%,首年即实现扭亏为盈,成为央地国企重组的典范;引入中国石化、中国中化两大央企资本平台,联合领投本地高科技企业辽宁奥亿达新材料,助力其建成石油沥青全产业链生产基地。在人才保障上,落实“钢都英才计划”,为央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补贴、子女入学等“一站式”服务,以“鞍山温度”留住人才。
如今,鞍山的央地合作已从打基础、筑框架进入聚势能、促升级的新阶段。我市将持续深化“战略共谋、需求匹配、全周期保障”的央地合作模式,推动央地融合向更深层次、更广领域迈进,为谱写辽宁振兴发展新篇章贡献更大的鞍山力量。